七十七年前的幾顆子彈

驚悚懸疑

驚悚懸疑電影:黃克功案件 黃克功案件

文/公元1874
  1937年,延安發生了一件震驚中外的“桃色案件”。一個隻有26歲便立下赫赫戰功的師團級幹部黃克功,在延河邊用自己的佩槍殺害了年僅16歲的女孩劉茜。這起故意謀殺案處於當時國共合作和嚴峻國內形式的情形裏,熱心圍觀的八卦群眾給出過多種解釋,也成為了早期黨史裏不可忽略的一筆記錄。
  其實案件本身並沒有想象的那麽複雜,黃克功20出頭便立下諸多戰功,正在“事業的上升期”;而劉茜則是懷揣革命夢想,年紀輕輕便奔赴延安,尋求真理。那時候延安短時間內聚集了一大堆來自全國各地的革命青年,裏麵很多都是爬雪山過草地立下不少戰功的“老幹部”;而這些老幹部其實10來歲參加紅軍,年紀都不大,正是血氣方剛的時候。延安男多女少,談戀愛、結婚生子都是問題,甚至當時還有紀律,必須符合條件才有資格談戀愛;而很多外地慕名而來的女孩子,換了另一種環境,心態有難免不一樣。
  在這種情形下,黃克功案件發生了。它用兩條鮮活的生命,給那個時代的延安寫上了沉痛的一筆。它不是一個單純的“桃色案件”,其實反映出的還是價值觀的問題:衝動的男人不解風情,以為赫赫戰功就能令女人迷戀,投懷送抱;而女孩子卻渴望戀愛自由。分手對於黃克功而言是一種莫大的恥辱,他求愛不能,卻用結束別人生命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尊嚴,最終喪失掉了,不僅是別人的生命,也是自己的生命。
  選擇在這個當下,講述這起曆史事件的《黃克功案件》公映,無論從哪個層麵來看,我都不得不對故事進行深層次的解讀。它看起來像是一個曆史解密的電影,如同過去斯皮爾伯格執導的《慕尼黑慘案》,或者奧利佛·斯通的《刺殺肯尼迪》。這類帶著曆史揭秘性質的電影還是很能引起我的興趣,而黃克功的案件能呈現在大銀幕上,創作者還是具備著一種“接地氣”的思維:當年的毛澤東是要“壯士斷腕”,揮淚斬馬謖;而這個事情放到當下來看,則是新上任的習大大所提的“依法治國”。
  國產主旋律電影其實過去一直都有一種尷尬,好像一定要拍得嚴肅死板,不能犯意識形態的錯誤。要說起來,主旋律電影國外也不少,《國王的演講》是,《林肯》也是,其實《獨立日》這樣的科幻片也是主旋律:內核不還是美國精神戰勝世界,更能戰勝外星人那一套麽?隻是我們操作主旋律的思路,還是有問題。《黃克功案件》把這個主旋律題材用了當下觀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去包裝:首先,謀殺過程變成了懸疑破案題材;庭審辯駁成了法庭刑偵題材,懸疑+法庭對峙,讓《黃克功案件》的娛樂性質濃鬱。
  相比那些“高大全”式的主旋律如《建國大業》《辛亥革命》《周恩來的四個晝夜》等片,說這部《黃克功案件》是這類中國式特色的主旋律電影不太對,看的是時候直到最後百元鈔頭像出場,都沒有太把故事衝著紅色主旋律去看。電影的主創還是比較有心,力所能及的把這個需要通過重重審查的故事給盡可能的娛樂化,符合當下年輕觀眾群的口味。比如將雷經天與黃克功的關係,以曾經是恩人與被救人的關係,如今卻變成審判者與階下囚,身份的兌換,顯現出主角在情理與法理間的兩難。而對於我而言,看這部電影還有另一層趣味,使我不得不讚賞他——那就是電影裏出現的胡耀邦的身影。這位比起某總工程師要更加影響我們這幾代人,造福了當下中國的開路者,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,被公媒有意無意的給忽略掉了。而在銀幕上能夠出現他,還是以如此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,實在值得紀念。
  以史為鑒,“強搶民女”這種事情,當下未見得就少了。再延伸一步來談,執政者如何處理這類民與官的糾紛,如何保持中立,不偏袒,也是一種執政智慧。《黃克功案件》用七十多年前的一樁舊案來提供了一種樣本,將七十七年前的那幾顆子彈放到了當下的大銀幕上,讓我們警醒。當年還在野的共產黨如此執政,如今快七十大壽了,又該何去何從? 希望本影評對您的觀影體驗有所幫助!

本站影評和劇情部分轉載自網絡,如有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,請來信說明。

轉載請注明:劇情電視劇分集劇情影評 » 黃克功案件 黃克功案件 » 七十七年前的幾顆子彈